推动“知产”变“资产”,长沙出台十五条措施促进专利转化运用
知识产权是激励创新的催化剂、经济发展的加速器。1月24日,据市知识产权局消息,由市政府印发的《长沙市促进专利转化运用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已于本月起正式实施,旨在加快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更好服务长沙高质量发展。
分层构建可转化的专利资源库
《若干措施》立足长沙市情,围绕激活创新主体专利转化运用动力、增强创新主体专利转化运用能力、强化专利转化运用服务支撑、营造专利转化运用良好环境4大重点任务,提出了强化专利产业化导向、提升驻长高校专利转化能力、强化知识产权金融服务等15项具体措施。《若干措施》是深入推进国家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的实际行动,更是巩固深化长沙专利转化运用工作的重要举措。
具体来看,《若干措施》干货满满。比如在激活创新主体专利转化运用动力方面,组织驻长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存量专利盘点工作,结合专利技术成熟度、应用场景、产业化前景等因素,筛选识别具有产业化潜力的专利,分层构建可转化的专利资源库。为有需求的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提供专项服务,加速形成重点产业领域知识产权竞争新优势。在涉及专利指标的项目评审、机构评估、企业认定、人才评价、职称评定等工作中,将专利转化效益作为重要评价标准。
在增强创新主体专利转化运用能力方面,《若干措施》既注重提升驻长高校专利转化能力,又注重提升企业专利转化承接能力。鼓励市内企业主动承接和转化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专利,产生良好经济社会效益的,择优纳入市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资助项目。支持高校与企业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实验室等创新联合体,针对企业技术需求开展应用研究。同时明确建立关键核心技术专利产业化推进机制,支持重点产业领军企业、产业集聚区等建设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构筑重点产业运营专利池。深入推进知识产权跨区域协作,重点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等知识产权运营网络互联互通,吸引更多高价值专利在我市落地转化。
在强化专利转化运用服务支撑方面,不仅要畅通专利产业化供需渠道,还要发展专利转化运营服务机构。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产业园区及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成立专利转化运用促进联盟,高质量建设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打造“全链条覆盖、多业态协同”的服务资源集聚高地。
20个国家级优秀案例,长沙占了3个
加强专利转化应用是激发创新活力的重要支撑。据了解,近年来,长沙大力推动专利转化运用,取得明显成效。2019年以来累计转化专利49000余件次,其中高校专利转化2717件,金额超46亿元;质押专利7711件,质押金额超142亿元,惠及企业400余家;2023年探索发行了中部地区首笔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证券化产品,发行规模1.35亿元,实现了“知产”变“资产”。
2024年,长沙率先全国省会城市完成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盘点工作,各驻长高校共实现专利转化684件,金额超8亿元。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20个优秀案例中,长沙占了3个。其中,湖南大学的“全流程服务助推电涡流阻尼技术相关专利盘活转化”、铁建重工的“高价值专利培育和运营机制促进超大直径竖井掘进机产业发展”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产业化十大优秀案例;中南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的“构建专利转化一体化服务机制,支撑气凝晶保温材料专利技术产业化发展”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服务机构促进专利产业化十大优秀案例。
市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长沙将深入优化“研发创造-专利转化-产品应用”全链条服务,推动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在中小企业产业化运用,推进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强链增效,开展专利密集型产品备案,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活力和转化动力,持续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