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市直事业单位年度报告书公示_足彩app哪个是正规的
长沙市政府门户网站 Changsha Municipal People's Government
长沙市生活无着人员救助管理站
长沙市门户网站时间: 2025-04-29 打印】【关闭】 【收藏】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12430100444906081H???

?

?

?

?

?

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书

?

??2024??年度)

?

?

?

?

?

?

长沙市生活无着人员救助管理站


定代表

廖朝晖





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制

?

《事业

单位

法人

证书》

登载

事项

单位名称

长沙市生活无着人员救助管理站

宗旨和

业务范围

为求助人员提供服务,弘扬救助精神。 救助管理和服务 流浪儿童保护和教育 相关社会服务

长沙市雨花区东山街道边山社区

法定代表人

廖朝晖

开办资金

8109(万元)

经费来源

财政补助(财政补助全额)

举办单位

长沙市民政局

资产

损益

情况

净资产合计(所有者权益合计)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6446.02

5809.04

网上名称

长沙市生活无着人员救助管理站.政务

从业人数

40

对《条

例》和

实施细

则有关

变更登

记规定

的执行

我单位今年以来登记事项未发生变化。

2024年度,我单位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活动,现将履职情况公示如下: 一、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党建引领成效显著 一是政治学习入脑入心。深入开展学习教育活动,丰富学习形式,全年组织集中学习研讨13 次。 二是文化建设激发活力。确立“深耕‘五心’救助,托底民生保障”的长沙救助精神口号,持续开展宣誓践诺活动,激发干部职工担当奉献的内在动力。 三是纪检监督扎实有力。持续加强作风建设,全年中层以上干部开展谈心谈话 150 余次。开展监督检查 19 次,发出党风廉政建设督查通报4篇。 (二)业务创新成果丰硕 一是日常救助尽显温度。秉持“五心”理念,深入开展岗位竞赛活动,严格落实“六个一”服务标准,全年救助 2780 人次,提供饮食1836人次、提供乘车凭证返乡1289人。为受助人员提供全方位关怀,让救助工作充满温情。 二是寻亲帮扶精准有力。建立寻亲协查与回归稳固机制,联合多部门出台医疗救治与就业帮扶政策。极大提高了救助对象回归家庭和社会的成功率,有效减少了重复流浪现象。 三是街面救助全面升级。建立“社工+流浪救助”等模式,联合市福彩中心打造“爱心驿站”7个。针对极端天气开展专项救助行动,发放大量救助物资,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街面救助体系,确保流浪乞讨人员得到及时救助。 (三)标准管理全面加强 一是制度建设日臻完善。修订完善各项行政和业务制度,确保救助管理工作有章可循、规范有序。 二是商圈整治成效斐然。民政、公安与城管联合发文强化主城区重点区域管理,形成6个长效机制,五一商圈救助工作经验在全市重点区域推广。 (四)中心建设稳步推进 一是救助网络不断拓展。完善试点工作方案,制定标准化操作指引。通过搭建三个平台,建立四个中心,提升救助服务覆盖面和精准度。 二是督培并重促进提升。实施月度双督查与大型联合督查机制;组织全市救助业务培训2次,站长在全省救助工作会上作典型经验授课。 二、取得的主要效益 (一)社会效益 一是保障基本人权。我站为遭遇临时性困难的救助对象提供食宿、医疗、返乡等救助服务,保障他们的生存权和基本尊严,体现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怀。 二是维护社会和谐。通过帮助救助对象重新回归家庭和社会,给予就业指导和政策帮扶,助力他们融入正常社会生活,有效维护了家庭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 三是树立良好形象。救助管理工作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是民政工作重要的一环,展示了政府对民生的关注和负责态度,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二)经济效益 2024年共救助 2780 人次,其中老年人545人、智障人员14人、疑似精神障碍人员372人。全年提供饮食1836人次、住宿643人次、提供乘车凭证返乡1289人、开展心理关爱1265人次。全年上街巡查2440人次,出动车辆406趟次,救助663人次。成功寻亲 450 人,护送 381 人次。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创新驱动仍需强化。部分工作依赖传统模式,在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提升救助质效方面存在不足。(二)舆情应对能力亟待提升。舆情监测和应对机制尚不完善,缺乏专业团队和有效处置预案。(三)资源整合力度有待加大。部门间协同配合不够紧密和顺畅、社会力量参与救助的渠道和方式不够丰富,尚未形成救助合力。 四、下步工作思路。 (一)以区域性中心试点为中心 (二)统筹站内救助与街面综合治理 一是持续提升站内服务水平。 二是加强街面重点区域整治。 三是社会参与激发救助活力。 (三)以“上下联动、部门协调、科技赋能”为抓手 (四)实现四大转变 一是救助范围向临时遇困人员转变。 二是救助服务向多元化转变。 三是救助标准向精细化转变。 四是救助环境向人性化转变。 五、办企业情况。本单位不存在开办企业情况。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

接受捐赠

资助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