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长沙市智慧教育行动计划(2019—2022年)的通知
CSCR—2019—01041
长沙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长沙市智慧教育行动计划
(2019—2022年)的通知
长政办发〔2019〕49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直机关各单位:
《长沙市智慧教育行动计划(2019—2022年)》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长沙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9年11月20日
长沙市智慧教育行动计划(2019—2022年)
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全面推进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教技〔2018〕6号)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南省“互联网+教育”行动计划(2019—2022年)〉的通知》(湘政发〔2018〕34号)精神,结合长沙实际,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行动目标
到2022年,在全面落实“三全两高一大”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实现“五新”,即“构建智慧教育新环境”“引领教育教学新变革”“推进互联网+治理新模式”“推动师生信息素养新提升”“创建智慧教育新生态”,形成以智慧教育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的新途径和新模式,全面提升区域教育智能化水平,培育新时代创新人才。
二、主要任务
(一)创新智慧教育建设机制,构建智慧教育生态环境 将“智慧教育”建设纳入区域建设整体规划,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创新人工智能环境下人才培养、教育服务、教育治理的新机制、新模式,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智能化、终身化的长沙教育生态。
(二)协同推进教育资源建设,支撑终身教育服务体系 通过汇聚整合、众筹众创、引进购买等方式,集聚各类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立多元开放、共建共享的教育资源供给模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区域共享。建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终身教育资源大平台,完善终身教育服务体系,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
(三)深化人工智能融合创新,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 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增强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利用智能技术,推进教育智能化、个性化、多元化、协同化发展,提高教与学效益,减轻师生负担,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有机结合,培养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创新人才。
(四)推进人人通空间优化普及,创新人人通空间应用 全面普及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和应用,完善个人空间和机构空间,以空间为载体、为纽带,推动网络学习空间服务于教育教学变革,促进网络教学、资源共享、教育管理、综合素质评价等常态化实施。
(五)实施大数据可视化管理,推动教育评价客观精准 充分运用智能技术对课堂教学进行实时化、过程化跟踪监测,开展学情分析和效果评估,建立多维、精准、实时的学生成长档案,构建小学、初中、高中十二年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深化基于大数据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
(六)全面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培育未来学校示范标杆 以“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为抓手,建设“智慧教室”,打造“智慧课堂”,构建智慧的教学生态。全面建设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导向,以智能泛在环境为支撑,以人文生态、开放协同为特征的“智慧校园”,探索未来学校创新示范,促进学校教育结构性变革。
(七)构建智慧教育发展指数,推进教育治理科学高效 升级完善长沙智慧教育云平台,建设智慧教育应用中心和大数据决策指挥中心,开展教育监管监测、动态分析和诊断评价,有效支持教育政策制定、教育教学改革及学校精准管理等。提升教育“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
(八)建构未来教师培育机制,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 培养师生数字化教与学的习惯,让信息化思维融入到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各环节,使信息素养成为师生基本素质。构建未来教师培育体系和评价体系,促进教师跨学科融合教学能力提升。全面落实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广泛开展创新教育,拓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跨学科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重点举措
(一)智慧教育生态环境创设工程 全面优化智慧教育基础环境,升级改造长沙教育城域网,升级教育主干网络到IPV6,推进5G校园网络环境建设,打造高速信息智能通道。加强中小学校教室交互式多媒体教学设备配置,提供网络同步教学资源,完善智慧校园基础环境。构建“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权责共担、多方受益、服务社会”的智慧教育新机制,引进金融、IT国企,共同建设。根据国家、省相关建设标准和规范,构建长沙市智慧教育建设规范要求,市、区县(市)、校智慧教育建设按照统一规范标准接入。在统一用户、统一认证、统一应用、统一权限的基础上,推进应用中心与决策指挥中心的建设。推进云网融合,对全市教育门户网站、OA系统、教育教学资源、管理与服务等系统集成优化、集群管理,形成信息数据联动协同、分类展示、集成应用的新型“长沙智慧教育云平台”。(牵头单位:市教育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综治委、市委网信办)
(二)教育资源供给优化提质工程 对接国家和省、市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教师资源、学校资源、公益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汇聚共享。遴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持续开展“微课”“慕课”和精品课程建设,打造名校、名师网络课堂,构建适合本土师生需求的优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统一资源建设、服务、使用及管理标准,探索“市场竞争+政府补贴”机制,规范积分激励和按用付费机制,构建教育大资源规划、建设、运维与服务体系,实现众筹众创。推进农村网络联校群建设,实现全市所有农村学校全覆盖,支持浏阳市建设省农村网络联校群示范区县(市)。组建学科网络教研工作室和教研联盟,新建100个在线网络名师工作室空间,组建“名师网络教研联盟”,实施“精准帮扶”网络扶智攻坚行动。完善长沙市终身教育学习网,建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终身教育资源大平台。(牵头单位:市数据资源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市知识产权局、市妇联、区县市人民政府)
(三)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变革工程 组建创新人才培养研究机构,成立智慧教育专家团、讲师团,促进技教深度融合,推动育人理念更新、教学模式变革和教育服务转型。推进在线学习、移动学习、混合学习,开展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创新实践,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设市、区县(市)两级人工智能体验学习中心,构建多方协同参与,集产、学、研、培、用一体的教师培训、学生学习体系。充分运用各类创新实验室、功能室、智能工厂实训中心、人工智能体验学习中心等进行体验教学、实践教学。探索泛在、灵活、智能的教育教学服务新模式,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精准掌握学情及个体差异,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学习共同体,重塑课堂教学模式,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有机结合。探索5G+云VR+教育,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创新发展,开启教育全新模式。依托国家“一带一路”及教育对外开放合作平台,积极参与国际教育信息化应用创新项目,推动区域教育信息化向国际化迈进。(牵头单位:市教育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区县市人民政府)
(四)网络学习空间创新应用工程完善“长沙市中小学人人通云平台”建设,提供支持多终端,以学生成长为核心的学习、管理、交流、分享空间,建立各级各类学校、机构、班级空间,教师、学生和家长实名制空间,实现“一人一空间、人人用空间”常态化。强化基于空间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教师专业发展管理系统、学生成长记录分析系统、空间交流协作支持系统等建设,为学校教育教学评价、督导评估和其他监管体系提供在线支持。完善以网络学习空间为基础的学分认证、学分互认、学分转换机制,贯通学校教育与继续教育,构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奠定基础。(牵头单位:市教育局,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公安局、市委网信办、区县市人民政府)
(五)智慧教育评价支撑优化工程构建人工智能课堂教学评价模式,运用智慧教育平台,开展基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课堂教学,推进课堂教学的实时评价及反馈,实现因材施教,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建设智能化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应用运动智能装备及大数据分析技术,汇聚、分析学生体质健康数据和变化趋势,形成体质健康监测报告,提升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完善智能化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优化长沙市综合素质评价管理云平台,强化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过程性数据采集,形成学生成长画像及K12综合素质成长档案。深化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大数据应用,完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系统,形成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及监测报告,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牵头单位:市教育局,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
(六)智慧校园引领示范工程 坚持“标准先行,按规接入”,推动并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智慧校园的建设,所有系统实现与长沙智慧教育云平台无缝对接、互联互通,形成市、区县(市)、校三级智慧教育体系的同频共振。推进“智慧课堂”“智慧教室”建设,运用远程通讯、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构建课堂教学、教师教研、学生学习、教育管理、安全管理等功能一体化、智能化的校园环境。探索“未来学校”发展模式,打造一批理念先进、特色鲜明、质量领先的标杆校。(牵头单位:市教育局,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数据资源局)
(七)现代教育治理能力提升工程 升级智慧教育应用中心和大数据决策指挥中心,对全市教育管理服务大数据进行分析、对比、挖掘,形成长沙市智慧教育发展指数体系,实现全市教育大数据的常态化、过程化、可视化管理。加强“互联网+教育”督导,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教育质量、教育现代化、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等监测,为政府教育决策提供动态科学依据。全面推动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上办理,将教育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奖励、行政确认及公共服务等事项纳入全市“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牵头单位:市教育局,责任单位:市数据资源局、区县市人民政府)
(八)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工程 实施未来教师培育计划,构建未来教师培育体系和评价体系,建设一批未来教师教育基地、实践基地及人工智能体验学习中心,分批分层分级开展人工智能+教师队伍培训,推动信息化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推动新时代教师角色转变,促进教师从“学科教师”思维转变为“教育者”思维,成为终身学习者、学习设计师和学生成长导师。全面落实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以课程和实践为核心,广泛开展信息技术类综合实践课,加强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等素养培育,开设创客教育,跨学科学习(STEAM教育)等多种形式的创新教育,培养学习者跨学科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开设人工智能教育课程和实验项目,以应对教育科技的“零点革命”。(牵头单位:市教育局,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区县市人民政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统筹推进。适时召开全市智慧教育工作协调推进会议,解决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过程中的问题。成立创建项目专家组,加强创建工作的专业指导。推进政企合作,发挥企业优势,构建政校行企协同推进的发展格局。
(二)创新机制,有序推进。健全智慧教育建设推进机制,实施项目化管理,确保工作目标有落实、工作推进有实效。坚持试点先行,形成以点带面的发展路径。建立智慧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将智慧教育工作纳入区县(市)人民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及各级各类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指标,确保智慧教育推进有序有效。
(三)多元投入,协同推进。按照“政府主导、分级多渠道投入”原则,建立健全多元经费保障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以奖代拨,对智慧教育发展好的地区给予支持与奖励。加大对农村偏远地区的经费投入,确保农村智慧教育同步开展。创新资金运作模式,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广开投入渠道,实现多元投入、协同推进。
(四)强化安全,平稳推进。加大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宣传力度,统一思想,为推进教育信息化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舆论氛围。建立网络安全统筹协调机制,严格执行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全面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强化教育机构、师生信息及教育、科研等业务信息隐私保护,建立严密保护、逐层开放、有序共享的良性机制,确保网络与信息安全。
五、本计划自2019年12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