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眼数据勾勒铿锵足迹,长沙“十四五”交出高质量发展精彩答卷

亮眼数据勾勒铿锵足迹,长沙“十四五”交出高质量发展精彩答卷
麓山尽染铺锦绣,湘江奔涌奏华章。11月27日举行的湖南“十四五”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长沙专场上,一组组亮眼数据勾勒出长沙五年来的铿锵足迹。长沙“十四五”主要目标任务即将圆满收官,向全市人民交出了一份兼具发展厚度与民生温度的高质量答卷。
经济实力与产业能级双跃升
作为中部地区重要增长极,长沙始终把稳增长、提质量摆在突出位置,经济韧性与活力持续彰显。规模工业增加值、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主要指标年均增速稳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市场主体突破200万,较2020年实现“翻倍式”增长,培育形成三千亿级园区2家,新增千亿级园区2家。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市在全国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百强排名分别提升至第4、第5、第14位,主城六区全部进入全国市辖区高质量发展百强,长沙迈入特大城市行列。
围绕产业链群培育,长沙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速构建“4433”现代化产业体系。智能网联、先进计算、先进储能材料等新兴产业强势崛起,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未来产业布局提速。长沙成为全球第二座拥有5家以上世界工程机械50强企业的城市,更是全国唯一实现核心芯片全类型国产自主设计的城市。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数字经济总量突破50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超9000亿元,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1.7%,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创新驱动与改革开放共赋能
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长沙持续擦亮“国家创新型城市”名片。突破400多项产业关键技术,其中全球领跑和自主可控技术超60项。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实现翻番,跃居中国创新能力百强榜第9位,稳居国家创新型城市第一方阵,研发机构超3800家。
以改革破瓶颈,以开放拓空间,长沙五年来持续激活发展内生动力。湘江新区改革先行先试成效显著,经济总量保持国家级新区前6位;自贸试验区长沙片区探索形成15项国家级制度创新成果,长株潭纳入国家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连续四年在“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中保持全国前列。开放平台与通道建设同步发力,黄花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3000万人次;中欧班列(长沙)开行量稳居全国第一方阵、获批国家中欧班列集结中心,预计2025年对非贸易额较“十三五”末实现翻番。
城乡面貌与生态环境同焕新
聚焦功能品质提升,长沙城市定位提升为“长江中游地区中心城市”。黄花机场迈入“三跑道、三航站楼时代”,高铁迎来“双核驱动时代”,电网进入“特高压时代”,地铁覆盖“六区一县”、总里程达236公里,过江通道新增3条、总数达15条,连续4年蝉联“中国领军智慧城市”,宜居宜业“和美湘村”建设成效明显。长株潭成为中部首个国家级都市圈,“轨道上的长株潭”加快打造,长沙奥体中心、国家医学中心等南部融城重点项目启动建设。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长沙五年来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山水洲城生态优势更加凸显。森林覆盖率达55%,居全国省会城市前三位,全市新能源公交车达100%,获评全国绿色出行城市、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
文化魅力与民生福祉齐提升
五年来,长沙把“两道融合命题”作为必须答好的政治答卷,文化软实力与影响力持续提升。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等4个基地获评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马栏山音视频实验室等14个重大创新平台投入运营,文化产业总产出突破2000亿元,位居全国城市前列。持续擦亮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潮宗街、太平街、都正街等历史街巷有机更新后重焕生机,上榜“全球100目的地”,成为国家首批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新增基础教育学位36.51万个,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三甲医院、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区县(市)实现全覆盖。人均预期寿命由2020年的77.88岁提升至2024年的80.79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由2020年的2.2平方米提升至2024年的3.42平方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2020年的1.67缩小至2024年的1.53,为全国省会城市最优。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