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长沙各项事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交出了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长沙高铁西站综合客运枢纽项目建设正酣

黄花国际机场T3航站楼建设稳步推进

湘江科学城加速“成长”

恰同学少年广场人气爆棚

大学毕业生正在寻找自己心仪的的工作岗位

11月27日,湖南“十四五”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长沙专场举行,现场发布了长沙市“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关情况。这五年,星城长沙以凌云之志,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创新实干、勇立潮头,经济底盘不断夯实,产业链群加速培育,科技创新活力迸发,青春创业竞相奔腾,用“民生温度”彰显“幸福质感”,现代化新城与诗意田园交相辉映,于时代大考中交出一份高质量发展的答卷。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启航。今日之长沙,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上谱写新的辉煌篇章!
“三个高地”筑高峰 高质量发展激发澎湃动力
“十四五”时期,长沙市始终牢记足彩app哪个是正规的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勇担使命,推动“三个高地”建设勇攀高峰。
在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上,坚持聚链成群、集群成势,锻造高质量发展“硬实力”。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预计年均增长8%左右,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深耕产业链群建设,培育了工程机械、新材料等六大制造业千亿级产业集群。目前,全市已拥有千亿级园区7家、百亿级工业企业21家、“中国智能制造50强”企业5家、智能制造试点企业1767家、规工企业总数近3400家。
在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上,聚焦策源支撑、瓶颈突破,点燃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全面提速,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4100多家增至8600多家,突破400多项产业关键技术,其中超60项领跑全球,8英寸碳化硅外延设备、全球最大直径盾构机主轴承等打破了国外垄断。在长高校科研成果本地转化率超50%,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技术合同成交额占GDP比重分别由“十三五”末的2.73%、2.79%提升至3.35%、9.15%。目前,长沙跃居全球科研城市第23位,比2020年上升18位;跃居全球科技集群百强榜第44位,比2020年上升22位。
在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上,突出内聚动能、外拓空间,提升高质量发展“活力值”。湘江新区管理运行机制改革经验全国推广,自贸试验区长沙片区累计形成92项制度创新成果。政务服务“减证办”“免证办”事项突破8600项,3次获评“中国投资热点城市”。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实际使用外资稳步增长,对外实际投资稳居中部省会城市首位,对非贸易规模跃居中西部地区第一。成功获批生产服务型、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201家世界500强企业落地扎根,国际经贸“朋友圈”覆盖全球232个国家和地区,长沙正从内陆腹地全面迈向改革开放高地。
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比翼齐飞 交出“两道融合命题”新答卷
坚持文化铸魂、科技赋能,交出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全新答卷。全市规上文化企业营收1662亿元、音视频产业规模近1300亿元,年均增幅在10%左右。科创平台加速创新,拥有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4家、文化科技相关科创平台(基地)246个,马栏山音视频实验室攻克了超高清视频算法等7项关键核心技术,虚拟拍摄、时空凝结、AI现实增强系统等新技术落地应用,为文化插上科技的翅膀。文化业态加速焕新,华为、网易等50多家文化科技企业竞相入驻,音视频、动漫游戏、微短剧、人工智能等新型文化业态拔节生长。浯溪碑林等文物数字焕活、浏阳数字烟花精彩绽放、花鼓戏等非遗触网生花,传统文化业态正焕活新生。要素保障加速上新,出台“马栏山人才十条”、支持演艺新空间、微短剧发展等10项政策;新设立规模22亿元的文化科技创业投资基金,“马驹计划”扶持资金助力56个项目顺利入孵;文化科技人才增至6.4万人,长沙成为人才“蓄水池”,引才“强磁场”。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化文化和旅游融合的长沙实践。2024年全市接待游客突破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超2000亿元,年均增长10%;长沙获评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项目驱动力更强,落实文物保护利用“六大工程”,连续举办四届旅发大会,天心阁光影公园、“长沙之眼”成为城市新地标,推动文化资源活化利用。文旅拉动力更强,全链条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演艺、文创产品的文化含量,推动“文旅+演艺、赛事”等深度融合,2024央视春晚长沙分会场活动光彩绽放,《寻长沙》《江天暮雪》等65处演艺新空间演出1.4万场、收入2.46亿元。基础支撑力更强,全市A级景区达83家,新增80个文旅驿站,提质1100座旅游厕所,“慧游长沙”小程序用户突破46万,公共文化场馆年接待超2000万人次,47家博物馆、34个非遗场馆免费开放。
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全面提速 稳居国家创新型城市第一方阵
近年来,长沙瞄准“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新坐标,围绕“四个全球”定位,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
各类研发机构加速“安家”。重大平台稳步增长,重组建设35家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全国首个矿产资源领域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各类国家级创新平台达152家,增长25%。研发机构加速集聚,两年来新增各类研发机构1796家,总数达3823家,基本实现翻番;坚持对外招引“拓增量”、对内扩能“挖存量”,斯泰兰蒂斯长沙研发中心、鸿蒙生态长沙创新中心等70个央企、“三类500强”企业研发中心竞相落户,松雅湖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中科曙光先进计算研究所等高尖端研发机构加快建设。
核心集聚区加速“生长”。重点打造的湘江科学城、自贸区长沙片区、马栏山基地、科大金霞基地、大泽湖基地成为长沙创新的“金色名片”。湘江科学城高水平规划、高效率推进,吸引了湖南钢铁技术研究院、中车长沙创新中心、中国五矿国创中心等63个重点项目落户。松雅湖未来科技城、马栏山音视频实验室、大泽湖海归小镇·湘商总部基地研发中心、开福科创谷等创新地标竞相崛起,新增研发机构70%以上向“一城一区三基地”集聚。
全球顶尖研发人才加速“奔赴”。相继出台人才政策“升级版45条”“研发人才政策10条”,人才政策体系持续优化升级,海外人才“一窗通办+双向联动”工作模式入围国家政策试点。柔性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5名,集聚一批院士专家团队,新增国家级和省级高层次科技人才1400余人;青年博士人才占新引进青年科创人才比例提升130%以上;连续6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全球创新网络加速“链接”。坚持“四个全球”定位,组建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国际咨询委员会,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科技交流。新增2个世界知识产权组织TISC中心(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成功获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城市。常态化举办岳麓大会、世界计算大会等国际性学术会议活动,成功举办“中国图灵大会”等16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学术会议,长沙正在从区域性的创新点快速融入全球创新的大循环。
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发城市发展活力
大学生创业主体明显增长。2024年10月至2025年10月,全市新增大学生创办经营主体8730户,是支持大学生创业行动实施前的2.1倍;新增大学生创办企业4454户,是行动实施前的1.8倍。在长省内大学生创办经营主体总数达19157户,占全省40.4%;注册资金总额达245.2亿元,占全省54.2%,省会集聚效应持续凸显。
大学生基金项目量质齐升。全市获省大学生创投基金投决项目159个、投资8830万元,分别占全省总数的69.1%、73.9%。从创业大学生的构成来看,硕士以上大学生创业项目占比达61.74%;从创业项目的领域来看,技术创新类创业项目占比达74.78%,新兴和未来产业创业项目占比达70.43%。
大学生创业基地建强夯实。建成各级创业孵化基地125家,获评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10家,在孵实体数4633个,吸纳就业1.95万人。在长沙火车南站、黄花机场新设2个“大学生创业服务接待站”,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驿站从12家增至20家,免费住宿从7天延至最长14天,平均入住率达87.4%。
大学生创业氛围更加浓厚。制定“落实省级政策责任清单57条”“双肩包”行动十条等3个人才政策及14项配套细则。“中国创翼”“创青春”“‘金种子杯’大学生创业大赛”“2025互联网岳麓大会”“智汇潇湘 才聚湖南”等赛事活动在长顺利举办、成效良好,实现了“以赛促创、以赛聚才、以赛兴产”。世界名校博士长沙行、高校学子长沙行、企业开放日等特色推介活动效果显著,吸引6000余名优秀青年学子来长沙实习实践、开展城市体验。
用“民生温度”彰显“幸福质感”
坚持“就业优先”。预计累计城镇新增就业78.27万人,较“十三五”时期增长9.59%。城镇调查失业率持续低于控制目标。年均发布企业季度岗位信息20万个次,累计减免社保费46.43亿元,拨付稳岗扩岗资金26.45亿元,激发经营主体吸纳就业活力。在长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稳定在89%左右。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在全市建成9个零工市场、39个社区就业微市场、1个“星城e就业”信息平台。各级市场年均服务达214万人次。
完善“社会保障”。截至2025年10月,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848.81万、242.90万、339.11万,较2020年分别增长25.30%、32.88%、97.96%;2025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月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331元、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月均基本养老金达2990.67元,较2020年分别增长51.83%,15.47%,实现“劳有所得、老有所养”。
推动“病有良医”。疫情期间实施精准防控,全市未经历大规模停工停产停学与封城。农村适龄妇女“两癌”免费检查、孕产妇免费产前筛查、新生儿疾病免费筛查实现全覆盖。人均预期寿命从2020年的77.88岁提升至2024年的80.79岁,稳居中部省会城市前列。
促进“教育普惠”。实施阳光招生改革,全市新增基础教育优质学位36.51万个。2024年底,义务教育阶段毛入学率超过100%。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3619所,在校学生306.08万人,基础教育质量全国一流。
聚焦“幸福晚年”。积极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1534家居家养老服务站覆盖93%的村(社区),751个老年助餐点年均服务140万人次,备案养老机构206家,机构床位3.02万张,护理型床位占比83.18%,较“十三五”末增长96%。
强化“兜底保障”。城市改造更宜居,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103个、29.75万户,改造城市危旧房1804栋、惠及居民1.02万户,新增停车位85.6万个,不断擦亮“民生”底色。社会救助更精准,累计发放救助资金近50亿元,常态保障11.4万低保、特困对象基本生活。
长株潭一体化发展驶入“快车道”
交通设施互联互通,“同城化”出行更加便捷。“轨道上的长株潭”加速成网,常益长高铁、长株潭城际轨道交通西环线(一期)开通运营,城际铁路与地铁实现票制互通,市民可通过长沙地铁App扫码乘坐长株潭城际铁路跨城通勤。宁韶、江杉高速建成通车,白云路、白庭路完成建设,长吉高速、京港澳高速扩容、暮坪特大桥等项目加快推进,“半小时交通圈”初步形成。
产业创新协同增效,“集群化”发展持续推进。长沙主攻工程机械、电子信息,与株洲、湘潭“错位竞争、链式配套”。衡长株潭特高压输变电装备集群跻身国家级,长沙工程机械、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产业集群向世界级迈进。雨花-韶山产业园等“飞地经济”经验在全省推广。
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一体化”便利实实在在。合作共建15所中小学,83家三甲医院的213项检验检查结果实现三市互认,医保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覆盖所有县域和二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664类电子证照跨市互认,300余项政务服务事项跨市通办,群众办事“就近可办、一网通办、一次办成”成为常态。
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绿色化”成果不断巩固。共建长株潭生态绿心国家绿色转型发展区,严格落实绿心保护条例,持续开展生态修复与治理,实现绿心地区工业企业全面退出。绿心中央公园、长沙奥体中心等重大项目有序推进。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