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形成“1支点3枢纽2基地1中心”现代流通网络
7月16日,从长沙市发展改革委获悉,随着长沙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成功跻身“国家级”,标志着长沙“1支点3枢纽2基地1中心”的“通道 + 枢纽 + 网络”现代流通运行格局基本形成,将通过构建“枢纽对枢纽”高效流通新通道,有力服务湖南、中部地区产品和产业“走出去”,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长沙“1支点3枢纽2基地1中心”,具体为长沙-株洲-湘潭综合型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长沙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长沙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长沙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长沙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长沙城郊大仓基地,中欧班列(长沙)集结中心。
其中,长沙-株洲-湘潭综合型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于2023年8月入选国家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建设名单,不仅将高质量推动长株潭都市圈建设,还将进一步发挥长沙连接南北、贯通东西的区位优势,更好服务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2019年、2023年、2025年,长沙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长沙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长沙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先后跻身“国家级”。目前,长沙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以金霞现代物流园为核心区,实现了铁、水、公“三港”联动,引进了阿里巴巴一达通、中外运等跨境电商龙头企业或规模企业,产业发展集聚效应彰显。长沙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以湖南一力物流园和中国物流长沙物流园区作为南、北两片区,依托优势物流通道和网络,为湖南省先进制造业集群提供服务,并与陆港型枢纽联动助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长沙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位于长沙自贸临空区,是中部地区航空货运核心节点,形成了中部地区航空物流功能齐全、辐射带动强、服务产业发展的国际物流枢纽。
长沙的两基地建设同样成果丰硕。长沙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以协同模式构建冷链物流网络,基地建成投产后冷库总容量将达到200万立方米,各类生鲜农产品年周转量可达2000万吨,将进一步带动农产品交易与经济增长。城郊大仓基地则是通过科学布局,采取“1+3+2+N”、一片区一重点功能定位的模式,在全市布局6个城郊大仓基地,提升城市应急物资调运能力与物流体系韧性。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1月,长沙成为全国14个中欧班列集结中心之一。目前,中欧班列(长沙)已连续4年保持千列规模,连续6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累计开行班列近6000列。近年来,中欧班列(长沙)培育了“长沙—莫斯科”“长沙—明斯克”等中欧班列精品线路以及汽车班列、工程机械班列等制造业特色专列,进一步畅通湖南省国际物流通道,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
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1支点3枢纽2基地1中心”现代流通网络的建立,不仅是流通基础设施的整合,更是提升长沙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引擎,是长沙落实国家“大循环、双循环”战略的有力举措。通过充分发挥“1支点3枢纽2基地1中心”现代流通网络的市场链接和产业组织作用,推动了一大批本土企业更好地“走出去”,有力支撑了长沙制造业高质量发展。2025年1—5月,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71.34亿元,同比增长4.8%。全市进出口总额(海关口径)为1090.95亿元,占全省外贸比重达52%,其中出口额为731.31亿元,增长7.2%。长沙将坚定不移服务“双循环”,加快构建支撑中部地区崛起的综合型现代流通战略支点,持续完善流通领域“硬基础”和“软环境”,助力打造开放层次更高、营商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的对外开放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