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政府门户网站-今天的大科城,75年前已画蓝图_足彩app哪个是正规的
首页 > 便民日历 > 文化资讯

今天的大科城,75年前已画蓝图

来源:长沙晚报 发布时间:2025-11-27 10:36 字体大小:

当你身处五一广场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当你在贺龙体育场为“湘超”赛事加油呐喊,当你在岳麓山下开启创新创业的全新征程……你是否想过,当下长沙的众多幸福场景,其实源于75年前的城市规划设想。


  岁月更替里,“山水洲城”早已换了模样,但从未改变的,是这座城市的决策者、规划者和建设者的魄力、匠心和传承。


  早在1950年,长沙便编制了自己的第一个城市规划设想——《长沙市规划原则草案》,同时绘制出《长沙市新市区区域规划草图》,并以此为指引开启了一座城市的建设。近日,走进长沙市档案馆,试图从这些记录城市规划的档案里,找寻一座城市的“城长”初印记,感受城市发展与市民生活的双向奔赴。


  档案点击 泛黄档案珍藏的时代缩影


  长沙市档案馆内,已经泛黄的《长沙市规划原则草案》《长沙市新市区区域规划草图》原本,记录着一座城市的早年规划蓝图,也深藏着曾经的时代缩影。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长沙是什么模样?《长沙市规划原则草案》的档案记录依稀描摹出当年的城市面貌:城市基本没有区域规划,工厂、机关、学校、住宅混在一起;50万人口挤在湘江以东、粤汉铁路以西的狭小区域,城区绿化面积只占整个市区面积的5%;城区直通郊区的干道和城区内干道很少,路面破损较多;缺乏现代化的给水排污设施……


  “《长沙市规划原则草案》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共长沙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编制的第一个城市规划设想。”长沙市档案馆馆长李建勋介绍,《长沙市规划原则草案》共分四部分,详细梳理分析长沙旧城历史、存在问题(人口拥挤、缺乏绿地、功能混杂、交通失衡等)、规划必要性以及新长沙规划原则,着重明确商业区、行政区、工业区、文化区等功能分区,规划“东西干线”(五一大道前身)、湘江大桥等重要交通设施,以及自来水、下水道等公共工程,为长沙后续的城市建设奠定总纲。


  其中,商业区以当时的旧城环城马路以内为东商业区,以河西溁湾镇以南桃子湖以北沿江地带为西商业区。工业区以兴汉路湘春路以北、沿浏阳河的南北为东工业区,银盆岭纺纱厂以北三汊矶以南为西工业区;文化区则按高等文化区和中等文化区建设,并提出在湖南大学一带建立大学城。


  历史回响 与时俱进的城市规划


  改革开放以后,长沙进入城市快速发展阶段。数据显示,2023年末,全市建成区面积576.13平方公里,较1949年末扩大约85倍,城市外延不断拓展;城镇化率达83.6%,较2002年末提升36.7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大大提升;全市大厦林立,452.1米的超高楼宇冲上云霄……


  与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同步的是长沙与时俱进开展的城市规划。


  “改革开放以后,长沙先后编制了5版城市总体规划或者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长沙市勘测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郑华介绍,这些规划都围绕特定时期城市发展的阶段问题和战略使命,对城市空间进行了统筹性布局,引领长沙从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走向长江中游地区中心城市、从中等城市走向特大和超大城市、从主城集聚发展走向多中心组团式的大都市格局,绘就长沙可持续发展的美好蓝图。


  今日成就 今昔对比里的时光巨变


  如今的长沙,早已不是当年模样。


  与市民关联最为密切的城建设施——五一大道,75年前就已出现在《长沙市新市区区域规划草图》上。虽未标明道路名,但该草图上的道路一头连接火车站、一头对接商业区,其走向与如今的五一大道吻合。


  事实上,《长沙市规划原则草案》编制出台后不久,长沙便开始修建东西干线(五一西路),并于1952年5月完成。随后十几年里,五一东路断断续续修成,1978年五一中路拉通,把五一东路和五一西路连成了一条线。2000年五一路拓展成60米宽,不久后更名为“五一大道”。


  当年的功能分区设想也早已成为现实。《长沙市新市区区域规划草图》明确了商业区、工业区、行政区、文化区(如大学城)等功能分区设置,当年规划的河西文化区所在区域,如今已成为岳麓山大学科技城的发展热土;当年规划的商业区所在地,如今的五一广场,早已是长沙极具标志性的商业区域。


  缺乏绿地的历史也一去不复返。截至2023年,长沙市绿地面积已达500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超过45%,位列全国绿化率前列。


  规划草图标注了湘江上的两座桥梁,分别为一桥、二桥。如今,随着兴联路大桥顺利通车,长沙已拥有包括橘子洲大桥、银盆岭大桥等在内的15条过江通道……


  专家解读


  “山水洲城”里的长远蓝图


  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步履里,藏着独具长沙特质的城市格局。


  “长沙的城市发展经历了多次空间跳跃和更迭升级,但城市空间格局仍旧保有一些不变的特质。”郑华用以下“四个未变”进行了解读。


  这是三千年城址未变的长沙。长沙城建成之初范围就在今天的五一广场及其周边区域,直至今日,长沙城址一直未变,2000多年前的道路甚至与今天所在位置的街巷依然重合。


  这是湘江为轴未变的长沙。湘江是长沙的母亲河,长沙最初只是依托湘江,在湘江东岸建设。随着城市的扩张,逐渐出现跨江发展的趋势,1972年9月30日橘子洲大桥的通车全面开启了长沙东西两岸跨江发展的新征途。其后,长沙陆续新建了多座湘江大桥和多条隧道,城市发展正式进入一江两岸、比翼齐飞的新阶段。


  这是“山水洲城”格局未变的长沙。长沙的规划一直强调科学保护“山水洲城”的空间格局和特色风貌,严格保护岳麓山、橘子洲及天心阁之间的视域通廊,彰显湘江西岸的岳麓山、江心的橘子洲、东岸的城市群落为核心的城市基因,构建起独特的城市空间格局。


  这是依山傍水的组团式发展形态未变的长沙。长沙历版总规的城市空间结构从最初的“一主九组团”,演变为“一个主体、东西两翼、南北两组团”“一主两副多组团”。空间结构根据社会经济发展一直在优化,但基于现状生态绿楔的自然隔离、延续组团式城市空间发展形态这一基本原则一直没有改变,持续锚固了城市组团式发展的6个生态绿楔。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
关闭 打印
今天的大科城,75年前已画蓝图
145676
文化资讯
新闻稿
长沙晚报
2025-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