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海外79年,子弹库帛书回归长沙

10月13日上午10时,“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第二、三卷划拨入藏仪式”在湖南省博物馆举行。

楚帛书《五行令》残片。

楚帛书《攻守占》残片。
79年漂泊,终归故土。13日,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第二、三卷《五行令》与《攻守占》正式划拨入藏湖南省博物馆。这批记载着先秦文明密码的珍贵典籍,在海外漂泊近80年后,终于回到了它的出土之地。
79年回家路
这是一段跨越世纪的归家之旅。子弹库楚帛书作为中国最早的典籍类帛书,系统记录了先秦时期的天文历法、宇宙观及军事占卜内容。此次《五行令》与《攻守占》的回归,意味着这批文化瑰宝在分离近80年后,首次实现了初步“团聚”。
这批帛书的回家之路颇具传奇色彩。它们于1946年流散海外,历经辗转,最终通过国际合作途径成功追索回国。如今,它们与湖南省博物馆原藏的国内唯一一片子弹库帛书原物残片汇聚一堂,共同构成了研究楚文化最珍贵的实物资料。
科技守护文明密码
面对这些已经存在2300余年的脆弱帛书,现代科技成为最好的守护者。在湖南省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心,一套精细化的保护体系已经全面启动。
文物专家为这批珍贵的帛书量身打造了专属保护方案。经过14天的环境适应期,它们被安置在恒温恒湿的专业库房中。研究人员搭建了非接触式拍摄平台,通过从可见光到近红外的连续光谱扫描,为每一片帛书建立完整的数字档案。
更令人惊叹的是,科技手段正在帮助研究人员“读懂”这些千年古籍。高精度扫描技术能够识别出肉眼难以分辨的墨迹差异,甚至能透视到折叠部分下层的影像,为后续研究打开新的窗口。
残片中的文明拼图
这批回家的帛书共包含132件组、500多块大小不一的残片,犹如一幅等待拼合的巨大文明拼图。每一片残片都可能蕴含着解开先秦文明密码的关键信息。
研究人员面临着多重挑战:材质糟朽的帛片需要精心保护,散落的残片等待科学拼合,古老的文字亟待准确释读。其中,几块特别厚重的残块更是成为研究路上的“拦路虎”,需要研发出更精密的揭剥技术。
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也是一次古今对话的契机。通过综合运用多种科技手段和文献考证,研究人员正在一点点拼凑出那段遥远历史的全貌。
让古籍活起来传下去
随着帛书正式入藏湖南省博物馆,一场让千年古籍“活起来”的工程正在展开。湖南省博物馆已经规划了一系列后续工作,要让这些沉睡千年的文字重新焕发生机。
在保护研究方面,将启动深度无损检测,运用高光谱成像等尖端技术,在不接触文物的前提下获取更多信息。在学术研究领域,将联合国内外顶尖机构共同攻关,深入挖掘这批典籍的学术价值。
最令人期待的是,湖南省博物馆正在策划“楚帛书回家”主题特展。通过数字技术等创新展示手段,这些古老的文字将走出库房,与观众见面,讲述它们跨越时空的归家故事。
这批战国帛书的回归,不仅是一次文物回家,更是一场文明的接力。在科技与人文的交汇中,千年文脉正在这里续写新的篇章。



关闭
打印